九游会网址
>>九游会网址-九游会国际娱乐
姜晓丹 龚相娟 付明丽
2024年02月15日09:28 | 来源:
小字号
原标题:传承民俗文化 贡献青春力量(青春派)

  图①:卢浩生教授舞狮动作。

  受访者供图

  图②:乔秦创作的龙年春节主题剪纸作品。

  贾惠清摄

  图③:乔秦在剪纸创作。

  贾惠清摄

  图④:王丹给年画上色。

  本报记者 龚相娟摄

  舞狮、剪纸、绘年画……传统民俗走过漫长岁月仍熠熠生辉,为新春佳节增添一抹亮丽色彩。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将目光聚焦在传统民俗上的青年人,他们用灵巧的双手、独具的匠心为民俗文化传承弘扬注入青春力量。

  ——编 者

  卢浩生:

  活态弘扬狮艺,舞出青春魄力

  在岭南大地,舞狮这种古老的传统舞蹈,家喻户晓。每逢佳节喜庆,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刚从西藏参加完演出录制,广东省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醒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卢浩生就带着队员赶回广州,马不停蹄地准备天河区新春花市的表演。

  生于1987年的卢浩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到春节,我就被舞狮的热闹氛围所吸引。只要村中有舞狮,我就会一直跟着狮子跑。”从向村里的叔伯叔父讨教,到拜师走上学艺之路,卢浩生与醒狮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上屡获殊荣。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艰苦严格的训练,冬寒夏热,马步一扎就是几十分钟,大汗淋漓,整个身体在冒烟。“马步扎不好,舞出的狮子也不会好看。”卢浩生说,汗水流到眼睛里,他不敢擦,也不敢眨眼,一动不动。晚上回到家,双腿直发抖。

  基础打牢,还要提高难度。梅花桩上的远距离飞跃,套路多、难度大,还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就这么一点点啃硬骨头,卢浩生的功夫越来越扎实,2012、2013年连续两年获广东省传统醒狮麒麟锦标赛第一名、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传统南狮男子成年组冠军。

  2021年,卢浩生被广东省人社厅认证评为“民间杂技(舞狮)专业正高级工程师”,还通过了国家级、国际级舞龙舞狮裁判技术等级认证。

  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卢浩生也一直希望能够将醒狮文化发扬光大。2015年,卢浩生创建广州市天河区龙狮运动协会,从事醒狮教学工作,定期开展醒狮进校园活动,以公益展演、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普及醒狮文化,扩大传承人群。

  “舞狮最讲究就是形神动作,需要‘人狮合一’去展示它的神态:喜、怒、醉、睡、醒、动、静、惊、疑、怕。这些神态要怎么去展示,才能舞得出神入化,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和领悟。”卢浩生一边跟队员讲解,一边亲自示范,扎马步、举狮头、跳木桩……生动的课程让学员直呼过瘾。

  “原来只是对舞狮有点感兴趣,在上完课之后,更加喜欢这个项目了。”不少学员刚开始只是好奇,但不知不觉间也跟着学了不短时日。

  “醒狮文化要传承下去,一定不能少了年轻血液。”卢浩生说,“舞狮除了代表喜庆、热闹,还包含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生生不息、忠勇仁义等。以前我只是舞龙舞狮,现在有机会当老师,虽然很忙、很累,但只要看到年轻人拿起狮子后兴奋的表情,看到他们喜欢这项技艺,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为了在年轻人中推广醒狮,卢浩生想了不少办法,引入了街舞醒狮及灯光秀等创新型醒狮游戏,此外,他还联合舞蹈、武术、工艺、非遗专家创作出了有九游会国际娱乐的版权的醒狮健身操,在中小学、幼儿园中推广。这两年,卢浩生还开展了研学体验课程,至今已有6000余名学生接受醒狮文化的熏陶。

  “我们说要讲好中国故事,醒狮就是非常好的题材。醒狮身上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德。讲好醒狮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卢浩生希望,在未来5年能让更多人接触到醒狮文化,让这项技艺传播得更广更深。

  王丹:

  精益求精,守护古老的年画技艺

  腊月里是年画订购的旺季,市民游客参观打卡博物馆、预约订购、买卖收藏,王丹和家人忙着接待、讲解。

  80后女孩王丹是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人,她的公公霍庆有是霍氏杨柳青木版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跟年画打了一辈子交道,2002年将自己的住宅改成年画博物馆,免费开放,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民俗文化艺术。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民俗文化类、历史故事类、侍女娃娃类、戏曲类等。

  “我们所熟知的娃娃类年画大概占比四成,一直传承下来且最受百姓喜爱认可的也是娃娃类年画,它寓意着吉祥和年年有余。”王丹告诉记者,她学艺也是从给娃娃类年画彩绘开始。

  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地的人慕名前来旅游参观、拜师学艺、买卖画作,这让王丹很振奋。从那一刻起,王丹下定决心学习、传承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

  开头很难。“每一个步骤里都有好多知识点。”王丹举例,比如“画门子”,上色前要将画纸糊在门形的木板两面,一般6到10个“门”为一组,每扇“门”一侧有竖轴,可以实现左右自由翻转,节省空间;在画坯子背面刷矾胶水,逆时针旋转90度贴到“画门子”上的过程叫“矾墙”,看似简单的一刷、一贴,其实背后也有讲究,要根据一年四季的冷热干湿度,调整胶与水的比例,夏天如果矾放少了,画纸就容易洇,冬天如果矾放多了,纸张就容易爆开……

  基础工作练好了,才能拿笔上色。拿笔要先练手稳度。王丹勾线的握笔法很特殊,不似普通拿笔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发力,而是用食指、中指两个手指夹笔发力,“这样比较稳。”伸出手指可以发现,她中指第二关节处磨出的老茧很明显。

  “手稳度练好后,再攻力度、细致度。”王丹说,初学时勾出的线条看着就发软,像面条,熟练后就会越来越刚劲有力。细致度最考验功夫,彩色勾线不能与原来墨线重叠,要画在2/3处,露出1/3,双线条有立体感。

  彩绘常用勾勒、填色、平涂、晕染、点簇等技法。按空间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以保持画面干净。上色时候,为保证颜色统一,在调好一种颜料后,要批量完成多幅同样画作的同一部位,等到前面的颜料干透再进行下一个颜色。“不是一张画完,再画另一张,要不就光调颜料了。”王丹说。

  王丹以知名度最高的年画《莲年有余》举例,画中娃娃的脸部最难绘,先浅后深,要20多道工序。难中之难是“开眼”,初学彩绘者一般要3年才开始学“开眼”。

  “开眼”不是简单的“画龙点睛”,而是要在眼白、眼球、瞳仁、眉毛、睫毛等多处晕染十几道工序。“年画娃娃贵在一个‘活’字,如果眼睛画好了,稚气、灵气、神气,层次感、动态感就出来了。”王丹说。

  完成一幅完整的年画,少则几个星期,多则几个月,“特别考验耐心,要能坐得住。”王丹说,只要坐下来,一天能十几个小时沉浸其中。累,但不觉得辛苦。她说:“老一辈的工作环境才叫辛苦,热的时候没有空调,冷的时候没有暖气,照明条件也不好,但他们却创造了很多高水平的作品,精益求精,那种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2019年,王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创作之余,王丹还会定期走进学校艺术课堂开展“非遗”交流。“未来,如何传承创新,让非遗更有生命力,我还在不断思考实践,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一起努力,把年画文化传承下去。”王丹说。

  乔秦:

  巧手剪祥龙,传统与现代在纸间碰撞

  “咔嚓咔嚓……”剪刀翻飞,纸屑掉落。每天6小时,剪了3天,乔秦终于完成这幅剪纸作品《双龙戏珠》。

  “在老一辈心里,贴上了自己剪的窗花才叫过年呢。”乔秦今年33岁,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浮山剪纸市级传承人,每年都会设计生肖主题剪纸。

  2024年是农历龙年,乔秦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准备,设计了一套16条龙的主题剪纸,有卧着的,也有腾飞的,形态各异。“这套伴手礼很受欢迎,已经订出1000多套。”

  浮山,山西南部一个山区小县,但是民俗文化却很兴盛,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之称。

  “剪纸从我太奶奶那辈传到爷爷、父亲,到我是第四代。从小耳濡目染,会拿筷子就会拿剪刀。”2011年大学毕业后,乔秦回到家乡,跟着山西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郑洪峨从事剪纸创作。

  十几年来,乔秦创作了30多个系列作品,其中有不少得意之作。来到他的工作室,一幅长1.6米、宽0.8米的《春》映入眼帘。这幅作品在“春”字里融入了锣鼓、高跷、狮子舞等浮山民间社火元素,将近60个人物一一相连,对称排列,“春”字下半部分设计成圆形,尽显传统文化之美。

  《二十四节气图》也是乔秦的“心头好”,这幅作品他整整创作了3个月。“立春六九头,农事早入手,生产掀高潮,备耕修犁耧……”乔秦和爷爷还一起为每个节气写了四句诗。

  除了剪纸,乔秦还是浮山剪纸博物馆馆长,这是20年前在浮山县政府支持下兴建的私人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大量剪纸作品,对公众免费开放。“游客更喜欢看现代题材的剪纸作品。”乔秦一边普及剪纸文化,一边也在思考,人们糊麻纸的“田”字格窗户早已被玻璃窗户代替,市面上的现代化窗花琳琅满目,千百年来的民风民俗也在改变,剪纸艺术还能不能生存?

  有挑战也有机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提高,传统文化“圈粉”无数,手工制作的东西被赋予更多温度。“剪纸也要跟着时代潮流走,内容和形式都要契合当下。”最近两三年,乔秦尝试从社会现象和时代热点中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创作了名人肖像、航天、消防等系列作品,剪出一番新天地。

  《福娃运动会》是乔秦的尝试之一,这是他为杭州亚运会创作的一套染色剪纸,曾在杭州展出。一眼看去,色彩艳丽,动感十足。这套作品既保留了浮山剪纸代表性的黑色,又用大量彩色填充;53个“福娃”形象既用中国传统名花装饰,又融入国漫元素,传统与现代在纸间碰撞。

  “一剪高天明月亮,二剪兔儿灵芝草,三剪凤凰戏牡丹,四剪鱼儿水上漂……”浮山剪纸博物馆,一堂青少年剪纸培训课正在进行,乔秦听着这首歌谣长大,又把它教给孩子们。

  歌谣代代传唱,但是当年的剪纸艺人们却早已不在。一次,乔秦看新闻了解到有地方在寻访老艺人,受此启发,他开始走访老艺人的子女,为8位浮山剪纸老艺人编印画册,建立艺术档案。此后,他又出版了《刀尖上的温馨》《剪纸培训微教材》等书,用作社区大学教材或兴趣读物。

  这几年,乔秦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传播浮山剪纸文化和培养传承人上。他从2017年开始举办剪纸培训班,培训过几千人次,现在有200多人常年跟着他学习,大部分是小学生。

  “从事剪纸时间越长,越觉得本领恐慌。只要有培训学习机会,我都争取参加。”去年,乔秦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一个半月时间,与30多名剪纸艺人交流学习,去山西各地采风,收获颇丰。“希望越来越多人喜欢浮山剪纸。”乔秦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5日 第 05 版)

(责编:韩昱君、陶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返回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