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连仲,1941年12月24日出生于天津,1960年考入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六年制中医大学本科专业(此六年制是以强化中医医学教育培养我国高级中医人才为目的设置的)。在校期间,刻苦攻读中医典籍,奠定了较为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并且遵循“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认真学习西医学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开拓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1966年武连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暂留学院,1968年被派往河北省衡水参加基层卫生工作。1972年被调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医科。1974年被任命为中风治疗组兼科研组组长,中医病历筹建组组长,苦研《内经》、《难经》及《针灸大成》等经典医籍,通览中外有关神经系统的医学专著,将传统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完美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医脑学来思想,在中风病“窍”针刺法的创立和研究工作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武连仲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再实践,总结出脑的生理病理、“神”的生理病理,提出“脑-神-心-肾一督”轴心是人体重要的生、病理体系,丰富并发展了现代中医脑病理论;创立治神针法、升清降浊针法、针刺镇痛针法等,用于临床,效如桴鼓;师古而不泥古,诊治方法推陈出新,应用中医思维,掌握西医学诊疗手段,将西医学技术拿来为我所用,脏腑、经络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逐步形成新的、全面的、精细的、更为科学的辨证论治体系;重视查体,明确病性、病位;深谙穴性,取穴精简,强调针灸处方的君、臣、佐、使,倡导理、法、方、穴、术一致,针灸诊治过程条清缕晰;对古人对直刺法的论述,提出个人观点;丰富“得气”理论,提出“针感”新说,总结“窜、动、抽”针感的科学内涵和临床应用,开创针刺手法量学之先河;对经络、腧穴、针刺手法精益求精,擅施通经接气、飞经走气之法,形成独特的针刺技法;尤其擅长诊治中风病、癔症、痛证、痿证、周围神经损伤、假球麻痹、痉挛性斜颈等。从1993年有统计以来,武连仲年门诊量3次居全院第一位,连续9年门诊诊治患者超万人次。如今81岁高龄,武连仲仍然坚持在医疗、教学第一线。
武连仲从1975年开始担任针灸科教学秘书,1978年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出色地完成了院内外、国内外、从职大到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临床带教及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承担了天津市四期西学中班的针灸临床课的教学任务,肩负了对科内青年医生的培训工作。授课带教过的各国研修人员不计其数,多达30个国家。
1991年作为副主委、副主编,武连仲参与出版了近200万字的《汉英双解针灸大辞典》,近年出版了《武连仲教授神针妙论》、《中国针灸妙论技法》。
来源:天津市卫健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客户端下载
- 评论
- 关注